但服温里之药,多有见大热身疼甚者,此是阴邪渍散,即愈之征,切不可妄用清凉以止之。若真阴虚者,其人元气虚极,不能化生阴液,多系久病,方能致此,十中罕有一生。
由上而中而下,阴根于阳,故由上而趋下,此阴阳互为其根,一元之消息也。予非言大而夸,其所目睹而亲见者,不胜屈指矣。
如缩与强,麻木者,气之不足也,气不足,便是寒,定有阴寒情形可验。近来市习,一见小便不利,便以木通、车前、滑石、黄连等治之,阳实易瘳,阳虚则贻,不可不知也。
务宜详察病情,诊视脉象有神无神,声音微厉,饮热饮冷,喜按畏按,各处搜求,自然有下手处也。好动好卧兮,虚实之病机毕陈。
脉滑而数者,有宿食也,宜下之。 更为之进一解曰:如邪伤太阳,则曰寒客;寒邪传至阳明,则曰燥客;燥客传至少阳,则曰暑客;暑客传至太阴,则曰湿客;湿客传至少阴,则曰火客;火客传至厥阴,则曰风客。
有余言气分之邪旺。至于受病,浅深各有旨归,然分类以治之,未始不当,但方愈多而旨愈乱,若不再行推醒,拈出旨归,将来后学无从下手。